环球热头条丨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:传承非遗文化 推动特色发展

中国劳动保障报   2023-03-31 14:48:18

近年来,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探索“职业教育+非遗传承+三全育人”的办学模式,将非遗文化作为优质的育人内容、载体、方法,融入育人全过程,促进育人全程无缝衔接、连贯无断层,不断充实和完善“三全育人”体系。


(资料图片)

搭建平台

聚合“十八匠”活态传承工坊

2012年,学院投资1.03亿元,建成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,设立18个非遗传承大师工作坊,引入18位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传统工艺大师入驻,搭建起荆楚大地非遗保护、传承、发展的共享平台。

2013年,传承院获颁“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”;2014年,成立“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”。

学院还将学生的非遗学习纳入课程体系,规定所有在校学生必须到传承院大师工作坊学习非遗技艺不少于30学时,从而向学生普及、传承非遗文化。

创设公司 建强工作站

搭好非遗文化传承平台

2013年,学院投资1.28亿元,创建湖北十八匠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。学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、传播、文创产品开发进行顶层设计,引领集团公司的发展航向,同时为职业教育和非遗传承提供人力、物力和经费支持。

学院还牵头整合资源,发挥人才优势,集中精力开发以大漆产品为主的系列传统工艺创新创意产品。此外,学院还畅通文创产品销售渠道,开展线上、线下销售。学院连续三届承办“湖北省民间工艺大赛”,并牵头成立了中国传承工艺协会漆艺分会,有效发展了非遗文化。

同时,学院建强工作站,并邀请清华大学驻站共建。

2017年10月,原文化部在学院设立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。2018年3月,学校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,就共同推进传统工艺(荆州)工作站建设达成协议。同年4月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式进驻工作站,成为建站单位。

通过三年的探索,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凝练出“非遗传承+院校教育+研创驻留+创业孵化”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,以及“漆器加工制作+文创产品研发+线上线下销售链”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,有效促进了非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。

抓好育人

推进非遗文化传承

学院以全员化的育人主体主动传承非遗文化。学校构建了“专家+党员干部+教职员工”的全员育人队伍,打造由传承院非遗大师组成的专家队伍,通过新型学徒制收徒传艺,通过每天下午的非遗体验课让学生学习、体验非遗的魅力,感悟工匠精神。学院广大教职工有意识地将非遗文化的故事、任务、遗址遗迹等融入到育人过程中。除此之外,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非遗进社区实践活动,增强非遗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。

学院全程化持续广泛传承非遗文化。学院开设有传统工艺专业,专门为社会培养非遗人才。同时,学院持续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非遗文化活动,在多种专题工作中有机融入非遗文化。学院还利用多种实践资源,开展多种校外育人活动。

学院打造全方位的非遗文化育人体系。学院积极联动各方育人资源,抓住课堂育人主渠道、把握实践育人的有力抓手,做好全方位育人。学院校园文化以“非遗文化”“楚文化”“屈原文化”和“工匠文化”为主线,按“书院制”理念,将学校打造成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。在课堂育人中,深挖各类课程的非遗相关内容,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补充。学院还大力扶持戏曲社、磨鹰风筝社、汉绣汉服社等12个非遗社团,对课堂教学迸行了有效的拓展延伸,深化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。

精彩推送